野姜

野姜简介
形态特征:株高0.5-1米;根茎淡黄色。叶片披针状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20-37厘米,宽4-6厘米,叶面无毛,叶背无毛或被稀疏的长柔毛,顶端尾尖;叶柄长0.5-1.7厘米或无柄;叶舌膜质,2裂,长0.3-1.2厘米。穗状花序椭圆形,长5-7厘米;总花梗从没有到长达17厘米,被长圆形鳞片状鞘;苞片覆瓦状排列,椭圆形,红绿色,具紫脉;花萼长2.5-3厘米,一侧开裂;花冠管较萼为长,裂片披针形,长2.7-3厘米,宽约7毫米,淡黄色;唇瓣卵形,3裂,中裂片长2.5厘米,宽1.8厘米,中部黄色,边缘白色,侧裂片长1.3厘米,宽4毫米;花药、药隔附属体各长1厘米。果倒卵形,熟时裂成3瓣,果皮里面鲜红色;种子黑色,被白色假种皮。花期:8-10月。果期:9-11月。
野姜栽培:野姜是中国特有的蔬菜之一。该蔬菜在高、中、低山均有分布,以海拔800米左右地区居多。一般零星散种于农户房前屋后肥沃湿润处,低山多种植于树阴下。野姜的栽培技术要点为 :
1、选择适宜种植环境。据调查,野姜喜肥沃、疏松、湿润、凉爽环境,较耐阴,不耐高温与强光。因而大面积种植阳荷,最好选择降雨充沛、云雾较多、夏季凉爽、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二高山阴坡面地区。低山规模化种植阳荷,必须与树木或高杆作物套种,否则不易成功。
2、施足底肥、重施农家肥。野姜一年种植、多年受益,要获得高产高效,必须足施底肥,并根据野姜生长需求重施农家肥。一般每亩底施土杂肥或厩肥 4000—5000公斤,复合肥50公斤(或过磷酸钙40公斤、硫酸钾10公斤)。底肥以开沟深施为佳,坪地也可均匀撒施后深翻。山区坡地最好沿水平线开宽60—80厘米、深40—50厘米的沟槽,将底肥铺于沟槽内,然后在回填表土,移栽。
3、分蔸繁殖、合理密植。主要采用分蔸繁殖。分蔸时注意每蔸必须带2—3个完整芽苞。移栽可在秋季9—10月或春季3—4月进行,采取大小行定植,大行距60厘米,小行距与株距30厘米,亩栽3300蔸左右。
4、栽后管理与采收。定植后,应浇足定根水。低山夏季温度高、光照强,定植第一年必须考虑适当遮阴。移栽成活后,每年春季出苗后,结合中耕除草追一次稀粪水提苗,促苗生长健壮、一致。每年芽苞出土前须重施一次催“芽”肥,促芽苞肥大,提高品质与产量。越冬前再结合深翻亩施2000—3000公斤农家肥,50公斤复合肥(或过磷酸钙40公斤、硫酸钾10公斤),保证植株安全越冬,并提高来年产量。